扒一扒双11爆款品牌卖货玩法,满满都是套
编辑导语: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来临,不得不说,双11各种营销方式总是让人忍不住剁手。今年火爆的淘宝直播间卖货,仅仅是定金阶段,商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促销总是能让消费者乖乖掏腰包?商家又是如何利用促销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本文作者就带大家来好好分析下双11爆款品牌卖货玩法。
一年一度的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又火爆登场了。不得不说,一场双11都够营销人、运营人、文案人认认真真学一年了。
特别是品牌们的那些促销活动页面,不管是玩法、形式,还是文案上都非常值得多看多观察,绝对是宝贵的知识。
我专门去扒了扒过往双11一些爆款品牌的旗舰店。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促销展示,即学即用。大伙有没有想过,你的那些购买决策,真的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自己理性的精明决断吗?
未必,真的未必。满满都是套路。
一、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在电商应用中经久不衰。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遇到某个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价格(或我们第一次决定用某一个价格购买这个商品时的价格)将在此后对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
这个价格,就是“锚”。
比如原价,现价。简单实用!这个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它提升了你对产品本身的价值感知:这个产品质量不错,值元。
如果没有这个锚,只有现价元,那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产品相对廉价,也没有打折的惊喜。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消费者分成两组,分别问一种消炎药值多少钱。
第一组:你觉得这盒消炎药多少钱?然后结果是,大部分人估价50元左右。
第二组:你觉得这盒消炎药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元?
然后结果是,即使第二组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药不可能要元,但是他们仍然估出了不合理的高价格:元。在这里,第二组消费者被问的这个“元”就是一次锚定,它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估值提高,潜移默化。
通过利用价格锚点,或者利用产品价格对比来制造一种相对值,既获得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也更能促使下单购物。
这在双11各品牌活动中处处可见:
美的价格对比
戴森卷发棒直接来个“前后夹击”
雅诗兰黛明星修护组
如你所见,雅诗兰黛这个“明星修护组”的总价值元,让我知道元有多么的划算,也让这个元预付定金显得多么的诱人。
二、价格均摊
当消费者碰到心仪的商品,准备加入购物车的时候,她可能开始要算账了,也许她会觉得这个东西有点贵。这个时候你不妨帮她去算个账。
品牌喜欢把价格进行均摊,把看起来有点贵的价格,分摊成更小的呈现方式,使商品看起来非常划算。可以把价格除以使用天数,算出一天多少钱,让他感觉划算。也可以去除以数量,或者次数。
比如一个洗碗机元,几乎和冰箱价格一样了。当你告诉消费者一天只要1.5元,就能从油腻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她可能就不会再因为价格而担忧了。
这招现在做知识付费非常喜欢用,把块钱一年的课,分摊成5毛钱一天。
百雀羚面膜买3送4,直接写出单片仅1.82元,这样的均摊直接让你忽视了买3件得花更多钱。
维达纸巾就更厉害了,直接加量6包不加价,均摊到一抽不到2分钱。
ViVO官方NEX3(5G)售价起,直接用12期免息均摊到日付15.7元,好像也不贵啊。
三、捆绑损失
很多卖电脑的品牌会说“买3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陈列在3元里!
同样是花3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免费”的?
这其实就是在捆绑损失。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让你一次支出3,就不会感觉在为多个东西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为耳机支出,为维修支出……),让你产生损失减少的错觉。
花一笔钱得几样东西,而不是残忍地让你掏几次钱——这就是差别。
无数商家都会说“包邮”,而不是说“总共元,其中衣服你花了85,邮费15元。”同样,如果把“利益分散”,消费者感知到的“利益”也会增加。品牌们会千方百计地捆绑损失,同时又分散利益。
所以,每年双11时,大家不会说“卖给你了一大堆套装,其中包括电脑鼠标等”,而是说“买电脑,送鼠标耳机,送高档鼠标垫和维修”。
就像泰勒在《营销科学》杂志中发文说的:“别把圣诞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
雅诗兰黛,购买直接享“随行16件礼”,一方面把这些产品都捆绑在一起,减少消费者的价格损失感;另一方面也最大化分散了利益,感觉好处多多,其实羊毛不也出在羊身上。
百雀羚直接“买1套享2套”,列出详细套装,感觉超级划算有没有?
四、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我们在营销策划里常说的“诱饵效应”,它是利用人们购物时对比心理的一个典型方法。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放一些基本卖不出去的高价货,质量也没多好,可就是贵。
这就是刻意放的“诱饵项”,它会让其他商品显得更加“物美价廉”。再比如还有个《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案例,非常经典:
电子订阅:59美元。纸质订阅:美元。电子和纸质订阅:美元。订阅电子和纸质杂志的价格和只订阅纸质杂志的价格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选择?难道搞错了?
实验人员给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当去掉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诱饵效应,想想看,这种诱饵项是不是挺常见?我随便说一个,2个差不多的床垫,一个原价,现价;另一个原价,现价,你会选择哪个?
百雀羚这个精华水,单件买59元,限时第2件19元,很明显主推的就是拍2件,单件价格就是一个诱饵项。如果下面直接写成2件78元,效果就会差很多。
维达卷纸单价56.9元、限时抢2件减15元、拍4件平均到手价仅45.65元,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在引导消费者多买点,把量做上去。
这有点像薇娅的直播间,每次开始都是说1件多少钱,一点感觉都没有,紧接着就是2件多少钱,3件多少,4件低到多少,越来越有感觉。
五、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比如你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AJ鞋,然后一直在心里嘀咕:“不行啊,没有与这双鞋搭配的裤子”、“刚看到了一条不错的裤子,刚好又有优惠,干脆买条裤子来搭配吧。”
而买了裤子,你又开始嘀咕,好像还差一件搭配的卫衣,刚好有满减活动,那就顺手再买件不错的衣服……
完了吗?还没完。你会不停的嘀咕是不是还差个帽子啊、包包啊、腰带啊、配饰啊……
刚好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是一环接一环,让你如鱼得水,想什么来什么,结果一买再买,还买了一些自己原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购买心理,就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
指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或拥有新财产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已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这种烦恼,我相信在双11,很多人都会有!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安分的“狄德罗”,而且很容易被激活!
李叫兽在广告里说“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却用39元超市洗发水”,他就是将洗发水与更高端的香水去匹配,让消费者落入了狄德罗效应旋涡中,进而驱使她购买更好的洗发水。
也难怪商家们总喜欢卖套装,都爱推荐关联产品,天猫上你买了一个东西,永远都会马上出现无数个关联推荐,而最关键是什么呢?
是你在购物时并不是简单的把这种“配套”当做是一次购买行为,而是在追求渴望的东西,打造更好的自己,或是实现美好生活。
这样一看,我就更觉得双11的消费是润物细无声啊。
六、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心理,是指人们面对类似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得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的机会获得00元;70%的机会获得0元,30%的机会会一无所获。你更倾向于1还是2?
我猜更多人愿意选择毫无风险地获得00元,而不会选择有70%的机会赚到0元,因为30%的可能啥都没有,这损失太大。
所以,现在常见的营销方式有2种,一种叫建立美好未来,就是不断给你创造各种获利的机会,让你不选择就感觉会损失很多。
而另一种比较直接,叫不断强调损失。就是告诉你不选择的后果,你会失去很多,太不划算。
经常看到商家会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让你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而这种“失去感”会促使你想尽办法迅速下单。
巴拉巴拉童装告诉你“实付金额满元,前名就送年全年童装”,你购买没满元,或者下手太慢都可能会和这个超级福利失之交臂。
雅诗兰黛一方面各种获利机会提供给你,一方面告诉你“罕见的减价力度错过等一年”、“套装平时不减价减起价来自己都怕”。
七、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钱、时间、精力、形象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比如吃饭消费了元,得知满返30时,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再点40块钱的东西?这就是策划者对于沉没效应的利用。
而沉没成本在双11中更是无处不在,典型的就是付定金、各种满减券。当付出了更多的精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