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走过150周年,这个数字背后藏着食品
雀巢咖啡。矿泉水。丝塔芙洗面奶。太太乐鸡精。美禄。脆谷乐。徐福记凤梨酥。脆脆鲨威化饼。宝路。胶囊咖啡机。美极鲜味汁。豪吉鸡精。三花淡奶。雀巢健心中老年奶粉。花心筒。笨NANA冰激凌。五羊牌甜筒。冠能狗粮。巴黎水。优麦麦片。奇巧。印度美极方便面。Cailler巧克力。HotPockets冷冻披萨。雀巢冰爽茶。
如果你在中国的一家大中型超市里逐个货架逛过来,大概可以遇到其中的一大半。但你可能不会意识到,它们全部来自雀巢。
这些产品覆盖十余个门类。如果细究它们的来历,可能来自同一个公司在过去年里的各个时期、在各个市场的并购——巴黎水来自法国,奇巧是英国糖果公司RowntreeMackintosh的品牌,太太乐原本是一家中国公司……
年前,雀巢从瑞士一个卖婴儿牛奶麦片的公司起步,和另一家卖炼乳的公司合并而成。如今,在美国《财富》杂志年评选的全球强公司排行榜中,雀巢排在第70名,是收入最高的食品消费品公司,几乎是排在第二的百事公司的两倍。
想想那些中国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活到现在多多少少流露出一股传统的气息,卖点也大多就是“老”、“经典”。相比之下,雀巢的产品至今还活跃在大小超市、便利店的货架、以及电商平台上——以普通参赛者,而非“老字号”的名义,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推出新品。
超过个品牌的产品,在全球个国家中的个销售,中国是它的第二大市场——你几乎很难不接触到它。这个巨型食品公司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么大规模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借着雀巢分析一下食品工业跨国公司的秘密。
雀巢部分产品
1.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是一个技术问题
我们得从一个冷藏车改变肉类加工产业的故事说起。
19世纪,肉类加工是件费时费力的事,牛仔们要把牛从草原赶到火车上,在运输到中西部或者更远的东海岸,再进行屠宰。一路上牛们死的死伤的伤,到目的地时已经损耗惨重。
但在福特T型车都没有进入人们家庭的年代,火车这样的公共交通是解决远途运输的为数不多的快捷的办法,在冷链技术诞生以前,产品高损耗率让任何一家食品企业向外扩张都变得很困难。芝加哥一个屠宰场老板古斯塔夫斯·斯威夫特想了个办法,他把这个过程逆转,先屠宰加工,再运输。把冷冻剂放在封闭车厢里变成冷藏车,原来一个车里放几头活牛,现在变成了垂直悬挂的肉条,废弃的内脏也不用再占用运输空间——这让生鲜散装加工成为可能。
古斯塔夫斯生产的肉的宣传画
年代冷藏车的模型图
年代古斯塔夫斯公司工厂
正是冷链技术的诞生让食品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食品行业在供应和深加工环节的利润率——这同时让处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向其他地区销售优质和低价的产品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美国交通业快速发展,两者结合,最终促成了美国全国范围内食品统一市场的雏形,一旦形成统一市场,出现竞争,则为企业兼并和收购埋下了可能。美国新铺设的公路里程从年的62万公里增长到年的近万公里,都让食品商得以把商品卖到更大的范围。
而后,冷链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年间,冰箱在美国的销量从之前的共万台,一下子增加了万台。到了0年代,美国民众的生活已经被人工制冷技术彻底改变:大量购买超市里的冷冻食品,储存在新买的冰箱里。而冰箱进入普通人家庭,让每个人可以购买、储藏他们吃不完但却想要的食品——特别是每个人都爱吃的冰激凌。
而奶制品食品公司规模扩张更应该感谢那个叫鲁宾·劳辛的瑞典人——就是他创立了被人们熟知的利乐公司。1年,鲁宾·劳辛在瑞典创立了利乐公司用以生产利乐灌装原型机,很快它将样品交付给了瑞典隆德乳业。仅仅9年后,利乐公司在墨西哥成立了瑞典以外的第一家包装材料生产工厂,该厂的产能每年超过10亿包,这从侧面可以证明全世界的食品工业多么需要这样的技术来扩张自己的版图。
鲁宾·劳辛(左二)和尼尔斯·安德森
不同的利乐包装
随着每个家庭储藏食品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食品公司可以更加轻松地扩大产品销售规模——特别是冷冻食品的规模。正是在年,雀巢瞄准了欧洲地区家庭购买冰柜人们对冰淇淋的需求大增的机会,它收购了德国的Jopa公司和法国的Heudebert-Gervais公司,开启了全球化的步伐。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看:巨头性食品行业公司需要在每个区域都获得可观的利润和最够大的市场,统一的市场形成在米勒点评芝加哥肉制品工业变革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启了。
灭菌技术、利乐包的发明延长了食品保质期,冷链物流的建设,美国私家车的普及、冰箱冰柜的广泛应用,也让远在郊区的“超市”业态成为可能,这最终也让零售业获益。在此之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零售业态是杂货铺和AP这样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这种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巨型公司的出现,也会把它的客户(比如食品公司们)带向全球。
2.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从年开始,雀巢就开始进行品类扩张。在之前提到收购了Jopa和Heudebert-Gervais之后,雀巢才开启了全球化的扩张步伐。
在年代,随着收购不同行业公司的增加,它在年终于更名为雀巢集团。但这家公司需要面临更多的管理上挑战。看看它在年代收购公司的名单吧,你会发现就不仅仅是欧洲地区的食品公司这么简单:雀巢在年接管了美国冷冻食品公司Stouffer公司,并于年收购了罐装食品生产公司Libby,McNeillLibby(别忘了,雀巢还在年成了欧莱雅的小股东,并于两年后收购了美国爱尔康眼科公司,这足以证明这家食品公司管理的规模有多么大)。
Stouffer食品
所有公司走向全球化运营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不同市场的人协调作战。比如麦当劳的员工遍布全球,这些人既要听从麦当劳总部的指示,又要遵从不同市场本地的运营特点。
同样地,雀巢的33.5万员工分布在85个国家的座工厂。无论是对于全球每个地区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工厂、渠道以及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的管理。
比如要让美国的罐头公司Libby,McNeillLibby的工厂知道瑞士沃韦总部调整的计划,就需要快捷、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但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实也伴随着技术进步。对于一家处于母公司收购名单不断扩充的公司,在快速扩张阶段,没有什么比总部和区域的整齐划一更重要了。
如果没有电话、电报、传真机、互联网,大家可能还都只是一个瑞士沃韦小镇上的本地企业,依靠面对面交流。技术的发展让全球化协作成为可能。
更为你熟悉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让整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都能在一个体系下实时完成。不仅是雀巢,无论对于可口可乐还是百胜集团,从年代算起到20世纪90年代,在逐步进入欧洲、拉美地区以及亚洲的这些食品公司,在全球化扩张最快的这几十年里,它们还应该感谢富士施乐、惠普以及IBM以及后来的微软这样的科技公司。
从传真复印文件、到最简单的Excel表和Word文档以及电子邮件,这些都构筑了如今我们仍在使用的全球化的标准商业语言——而在这背后是管理方式全球化标准的统一。
3.食品公司多大规模算大,最后还有一个是金融问题
技术进步,管理统一,最后带来的结果是并购始终不绝。
在食品行业,并不是只有雀巢热衷于并购。如果你去看卡夫(年拆分为卡夫和亿滋国际)、通用磨坊(在中国最有名的品牌是哈根达斯和湾仔码头)、达能等这些食品巨头,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展史几乎也都伴随着大大小小各种收购并购。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InBev)也是在并购了美国Anheuser-Busch、比利时Interbrew、美国AmBev这三家重要的啤酒制造商之后才逐渐成为了啤酒巨头。
亨氏和卡夫集团旗下品牌对比一览
百威英博产品一览
事实上,凡是具有“快消”属性的行业,包括日化(比如宝洁、联合利华)也都是通过收购并购迅速扩张。因为面对一个超级大众市场,它们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品牌和产品组合,以及保持对消费需求的敏感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是全球财务语言的统一。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让全球公司(不仅仅是食品公司)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以处在一个语境之下。
但食品公司更容易成为并购目标,几个大的并购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09.html